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其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9000中对质量有明确的定义。质量是产品、服务或结果的一系列内在特征满足需求的程度。这个定义有一定的抽象性,著名大师朱兰(Joseph Zuran)把这个概念化繁为简,把质量定义为是符合要求和适合使用,符合要求即功能性需求能够满足,适合使用即非功能性需求能够满足。关于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概念,凡是阅读过《PMBOK® 指南》第6版的读者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属于典型的项目文件,即需求文件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把需求文件理解为需求规格说明书,即原始的需求文档。
项目的质量管理既是对项目所交付的可交付成果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满足,同时也要关注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管理。一谈到过程管理,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计划。因为好的质量是前期规划出来的而非后期检查出来,即预防胜于检查。预防是为规避质量缺陷而要做的事情,而检查是通过充分的测试不让缺陷被最终用户或客户感知到,变成外部失败成本。预防措施的具体办法包括需求和设计评审、培训和标准化流程文档等。好的过程决定了好的结果,通过管理质量过程的建立使客户或相关方对未来项目工作将在项目完工时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期望建立信心。
项目质量管理一般涉及三个管理过程,它们是规划质量管理、管理质量和控制质量。规划质量管理产生质量管理计划和质量测量指标。这里的质量测量指标比仅仅是项目所交付产品成果的缺陷率,还包括项目管理过程指标,比如当前项目的进度和成本绩效,即进度绩效指数(SPI)和成本绩效指数(CPI)。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出通常作为管理质量和控制质量过程的输入。管理质量更多的主要关注项目管理过程的合规性,而控制质量则关注项目所交付产品或可交付物的正确性,即关注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质量是否合格,可否达到项目验收的标准。针对单个产品或可交付成果的缺陷,可以通过控制质量检查出来。控制质量的检查结果同样作为管理质量过程的输入,管理质量过程通过质量审计等工具来验证项目管理过程的合规和有效性,并输出最终的质量报告。
以下是针对质量管理计划的具体举例,在质量管理计划中应明确列出质量目标和整体的项目目标的映射关系,并陈述履行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以及质量管理的具体活动和操作办法等内容。我们都知道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是保证质量管理体制正常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质量管理强调全员负责,即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组全体成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并承担质量责任。例如,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全权负责。质量经理负责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向项目经理汇报。质量控制或测试团队负责对项目活动和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进行测评。典型的项目质量管理的活动是质量评估。一般是由项目经理、质量经理和各业务部门、业务系统负责人对项目交付物进行迭代式的质量评估,并填写诸如《项目交付物质量评估表》,记录每次质量评估的结果和所需改进意见。需要改进的项目交付物所对应的质量责任人将依据具体改进意见进行质量改进。质量评估所涉及的检查项一般包括(不限于):技术符合性、法规符合性、项目目标符合性和业务符合性等方面。
我们且以以下良好质量管理实践。对项目如何交付质量进行总结:
- 当项目质量较好,客户对此很满意,项目发起人要求项目经理分享经验,项目经理可以使用质量管理计划。当客户/相关方对于项目质量有所担心,亦可以分享质量管理计划;
- 管理质量的工作属于质量成本框架中的一致性工作。如果多个可交付成果都有问题,优先选择管理质量,考虑从过程和政策中找原因;
- 质量管理强调持续改进。由休哈特提出并经戴明完善的“计划 — 实施 — 检查 — 行动 (PDCA)”循环是所有质量改进的基础;
- 项目所涉及组织的管理层对质量负有主要责任。项目的成功需要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参与,但是管理层在其质量职责范围内肩负着为项目提供具有足够能力的资源的相应责任;
项目所涉及组织的管理层应着眼于项目实施双方的长期关系而不是短期利益,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互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